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青年学生在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丰富教育内容,挖掘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大思政课”更加突出教育资源的广泛性、纵深性。要进一步挖掘整合、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效。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要注重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生动的历史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比如,2025年7月西夏陵申遗成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挖掘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向学生讲清楚西夏陵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特殊物证,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案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线,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奋斗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素材,利用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影像资料等红色基因库,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探访革命圣地,引导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和团结,共同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观念。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以增进共同性为主要导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加凸显。
拓宽教育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课堂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更加强调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之内,还应积极拓展至课程思政和社会课堂,在知行统一中强化教育效果。
发挥主渠道优势,建强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思政课程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教育,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效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特别是要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宁夏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全区各民族团结奋进、脱贫致富、守望相助等实践成果,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建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分享互通。
彰显各学科特色,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应深入挖掘每个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努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比如,在音乐舞蹈课中,通过系统设计民族歌舞教学活动,将传统音乐元素与当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在集体排练与协作表演中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深度互动,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与地域特色,构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立体认知。
善用社会大课堂,加强实践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教学场域,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比如,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民族团结交流活动等,让各民族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艺术形式和文化精髓,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载体,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创新教育方式,搭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
“大思政课”更加突出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教育融会互通。依靠数字化赋能,将教学内容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渗透到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
打造一体化的育人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大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目标的衔接,构建全学段贯通育人格局。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全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内化再到行为塑造的渐进发展过程。比如,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初步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与历史脉络,深入了解相关的史实,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价值判断。在大学阶段,重点激励学生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建立有形有感有效的育人平台。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为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智慧方案。“有形”突出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外显样态,通过VR等技术,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元素、历史故事、艺术表现形式等转化为数字信息,打造线上数字博物馆、文化馆,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历史文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有感”体现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体验,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体验馆、数字展厅、沉浸式景区等,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由浅入深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终效果,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课程学习资源,运用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学校的日常生活是各民族学生产生情感、塑造价值观的基础场域。应着眼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发展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墙、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等,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执笔人:马佳)
责任编辑:何青芳